孙强(书法艺术网)
现为: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德州市市直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建集团书法创作基地顾问。擅长隶书、行草及小楷。主攻隶书,喜作大字。
个人简介
中文名:孙强别名:字延童,号若天、古楼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山东陵县(原籍贯名)
出生日期:1970年11月
就读院校:
结业于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书法创作培训班 (两期)及山东省书协书法高研班 。
(1) 毕业于滨州医学院(本科学历) (2)结业于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书法创作培训班 (两期)及山东省书协书法高研班 。 职称 : 副高(医学) 一级美术师(全国专业艺术人才评定委员会授予)”
艺术简介
孙强,字延童,号若天,又号古楼。一九七零年出生于山东省德州市陵县(原籍贯名)。现为: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德州市市直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建集团书法创作基地顾问。擅长隶书、行草及小楷。主攻隶书,喜作大字。多次晋京学习进修于中书协举办的书法创作培训班,参加山东省书协举办的高级创作研修班。求教于诸名师名家。学书历程
初学书由唐代楷书入,先学颜体,后慕欧体之结体严谨,褚河南之清灵,皆有涉猎。行书初学宋代米南宫,知其出于晋代二王,探其源而学王右军。草习唐代孙虔礼,参学张长史及僧怀素。
积岁略有所悟,知颜通篆籀笔法,褚书清新似东汉《礼器碑》,于是直取东汉诸碑刻,以《礼器碑》为主, 探本溯源。学隶后方知,汉代隶书乃书法分水岭也,上接古文字,下开新体之变。行书草书亦出现于同时代,为正本清源,更加坚定了学习汉隶的决心。
汉代隶书耽思于《张迁》,《石门颂》,《乙瑛》,《西狭颂》,《封龙山颂》,《鲜于璜》,《曹全》,《衡方》,《史晨》等十余种碑刻及简帛。学习上述隶书代表法书后,才识隶书之面目,晓隶书之笔法;知清丽秀逸和朴拙浑厚之美。
学习汉代隶书立定脚跟后,又溯流学习清代隶书,于金冬心,邓顽伯,赵之谦三家用功最勤,少有所得,知隶书之流变。
艺术理念:守望传统经典法书。
人生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座 右 铭:以出世的精神,过入世的生活。
入展获奖
2009年10月 英潮杯·德州市首届书法篆刻大赛优秀奖
2010年12月 兆光杯·德州市首届书法临帖精品展入展
2011年5月 德州市庆祝建党90周年暨五四运动92周年青年书画摄影展二等奖
2011年8月 德州市市直机关纪念建党90周年书法绘画展书法类二等奖
2011年9月 中国移动杯·德州市第二届书法篆刻大赛入展
2012年7月 家乐居杯·德州市直机关“庆七一,迎十八大”书法绘画展一等奖
2012年9月 洛北春杯·首届电视书法大赛二等奖
2020年8月 “银丰地产”杯2020山东省青年书法大赛入展
人物生平
渐悟书法
文/孙强
不知何日,外祖父写的一手典雅纯正的毛笔楷书,深深打动了我。
激起了我对书法——严格说是写字的挚爱——当时还不知书法艺术是何含义。由此对于书法便一发而不可收。
方少时,对于写字,按照外祖父的指教,学习劳动之余,暇有时日,或以树枝画地,或挥毫习之。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所谓的习作,是那样的稚拙。但就是这样的坚持铸就了我对书法的更大爱好,使我踏上漫长的探寻书法艺术本源之路。
近而立之年,随着阅历和知识面的加大,和对艺术感悟的加深,为了寻求和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工作之余始发愤精心研习书法,以高度的艺术水准,要求规范自己的临帖和创作。
及至壮年,才把自己的作品示人,求教于诸方家。期间的坚韧和执着,得到了时贤的认可肯定。随着学习的深入,愈加痴迷于书艺,学之愈深,爱之弥坚。寝饭之时,亦常思之。
技进乎道。说到道有可能有些神圣了。书道,茶道等等,不只是单纯技法层面上的问题,是更深领域的广泛吸收、接纳和包容,是更深层次的领悟。书道将是我今后长时间探索的方向和内容。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常读书史、书论之作,哲学、文史之文。时念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训。
由于太挚爱书法,家事有时关心不足,我唯有以取得成绩来回报和感谢家人、亲人的支持。同时,用之回报我所尊敬的前辈、师长、挚友对我的提携、关怀和帮助。
书法我的至爱,正如屈原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变的是追求,永恒的是探索。
如上是所言,望众家赐教,恳求鞭策!
学书心得
执聿心解——笔法篇
文/孙强
楔子:赵孟頫云:“用笔千古不易”。通过我的学习体会,我认为诚如他所云。结字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字的衍化及书写者的学养个人爱好等,可以有不同的面目,但是书写文字使用的毛笔其制作和执使之法却变化不大。因此毛笔的挥运之法基本一样——故作高深和另出新样的用笔之法除外,不在本文的叙述之列。聊作数语,心解如下:
(一)执笔
关于毛笔的执使之法,古人有谓“执笔无定则”,但其要领当以五指执之,五个手指各有分工,即:擫、押、钩、抵、导——拨镫(燈)之法,无外乎“指实、掌虚、腕活”的总原则。指实,是指除拇指以外的四个手指并拢,关节松弛。一般习惯认为是“指死”,这是受一个传说的影响所致。一日王献之练习笔法,其父王羲之突然从其背后猛然拔其手中的毛笔,未能拔出,王羲之便说王献之必成大器。上述故事及王羲之的原话无从考证,我认为其有一定的道理但需要用心体会。如果并拢的四个手指和拇指死死地拿着毛笔,关节僵硬,那么毛笔是不能随心所欲的使用的,不利于毛笔性能的发挥,也就写不出美观的书法,当拇指和并拢的四个手指,以圆形或水滴样围拢——即“龙睛”、“凤眼”之说,手掌中间自然是空虚的,也就是东坡所说的“要虚而宽”,那么手指的运动就不会受影响。腕活,是指运笔时手腕灵活不僵死。再就是,关于“掌竖”的问题,我认为是整个手掌竖立,虎口和竖立的前臂在一个水平面上。
(二)运笔
(1)起笔
舔好的毛笔笔头是个圆锥状,用其书写汉字时,有个打开的过程,也就是起笔。根据笔锋打开时的运行轨迹不同,可以分为“逆锋、回锋、裹锋、直下竖切(或横切)”等不同笔法。留在纸上的笔划形态也有所不同,最显而易见的是“方笔、圆笔”两种笔划,但是其中的运动方向是不同的。这也就是碑刻笔法模糊,留给后人想象和发挥的地方。现在暂以正书为例谈谈起笔,下面再专说行草的牵丝问题。篆书和隶书的碑刻作品,起笔多数圆笔,多用“逆、回、裹”笔法。清代赵之谦的隶书多用魏碑笔法,是为创新。楷书(以及魏碑),起笔多为方笔,运用“直下竖切(或横切)”,为多。但是颜体楷书多含篆籀笔法。楷书的竖划先以横切入笔,然后行笔,点划只是竖划的缩短截断。
(2)行笔
笔锋打开了,开始书写笔划了,也就是行笔。应该是让笔锋在笔划的中间行走——只要笔锋不在笔划之外即可,就是人们常说的“中锋行笔”。如果笔锋跑到了笔划的外面,就是“偏锋”了,不合古人的用笔之道。铺毫行笔的过程中又包含“提、按、捻、转”等动作,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丰富的线条。
(3)收笔
收笔就是把打开的笔毫拢起来。有的是回锋收笔,即“护尾”,篆书收笔多用此法。有的是渐提渐收,即“平出”,隶书收笔多用此方法。作为典型的八分隶书的撇划,收笔时重按,或出锋或者不出锋。楷书收笔比较复杂,有的顿一下,有的斜切拢毫,竖划撇划渐提渐收,竖划有的做垂露状。隶书和楷书的捺划拢笔差不多,只是笔势不同,风格不同,形成各自的特点。为了强调力度,收笔时大都要求“力运笔端”,不要薄、弱、浮、描、滑。
(三)关于行草书的“牵丝映带”
行草书——仅帖学的墨迹为例——行草书的刻本暂且定为碑刻(待商榷),为了强调笔势字势的连贯性,起笔多以“顺笔搭锋”为之,行笔收笔变化多端,不可尽详,需用心揣摩。这也就是草书最难写的根本原因之一,当然还有字形和偏旁省易等等问题,暂不谈及。
管窥书法,示之求贤,望不吝赐教。
书法创作观
继承传统,贴近生活,服务百姓,弘扬时代主旋律
文/孙强
中国书法和汉字相伴而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同时,中国书法又是一门古老而又传承有序的艺术门类。
作为中国书法这一艺术的载体——文字,其产生和不断的衍化,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延续,功不可没。文以载道,文字的创立及功用正如东汉许慎在其所著《说文解字—序》中所说。自不待言。
自从文字产生以后,用以记录其并得以保留下来的方法很多,如刀刻,陶范,以毛笔书写等等。别的方法暂且不说,但就是毛笔书写来说,关于毛笔的使用和书写之法,可以说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说的是,书法——用毛笔书写汉字,书写有“法”,而且有法可依。绝不是信手涂鸦,恣肆妄为。如果无法和乱为的话,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就不会传承有序,而且一直焕发艺术的青春。之所以好的大家公认的流传有序的书法作品——也就是传统的经典法书,能够彪炳史册,为后世敬仰,让更多的后人愿意临摹学习。原因是不言自明的,那就是一代一代的有识之士,共同维护爱护着中国书法这个既古老而又年青的艺术奇葩,并让其在一代一代的书法工作者手中传承。
关于继承的问题,我认为首先是要对古人,对历代经典的法书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习,理解和贴近名碑名帖,做到为我所用,建立自己的书法语言,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再就是,作为书法的书写对象——文字内容,我多选取人们喜闻乐见的,反映人们生活的东西。做到贴近现实生活,让老百姓愿意接受并喜欢。并且多写一些激发人们斗志,激励人们进取,提高我们民族凝聚力和歌颂我们伟大祖国母亲的内容。以其讴歌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宣扬时代的最强音。不给人写“难得糊涂”之类的内容。自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做人是聪明一些好呢,还是不思进取,消极落后。我是取前者的。
关于书法风格我亦持上述观点。
匾额书法文化漫谈 文/孙强 引言(据载)。匾额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可以这样理解匾额的含义:用于悬挂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等。 匾额,字数较少,多是横幅,主要悬挂于楼堂馆所以及居家、居室和书斋的门楣或者其正门之上,以及居室内合适的地方。讲究正大气象和醒目。 匾额所书内容多为所题馆所、居所的名称;励志之句;警言警句;表情达意的词句。其用于表明所悬挂之处的名称,装饰环境;以所书内容激励和感染人,书以言志;表现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动静,正奇,阴阳等等。 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它把中国古老文化流传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以其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成为中华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匾额书体以篆、隶、楷书为主,少用行草书和大草;多是榜书大字,字体大小之间悬殊不大;要收放有则,疏密有致。 匾额题写和建筑。东方古典建筑,讲究方正,所以字体也要以方正题写,讲究中正平和;用牌匾突出其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味。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建筑讲究创意创新,突出个性,所以题写要和建筑风格协调。
榜书初探
文/孙强
榜书,古曰“署书”,今又称“擘窠大字”。据载在秦统一文字以前,榜书就出现了。明代费瀛《大书长语》曰:“其曰署书者,以大字题署宫殿匾额也”。康南海曰:“榜书有尺外者,有数寸者”,又曰“作之与小字不同,自古为难。其难有五:一曰执笔不同,二曰运管不习,三曰立身骤变,四曰临仿难周,五曰笔毫难精。有是五者,虽有能书之人,熟精碑法,骤作榜书,多失故步,盖其势也。”
榜书用于衙署名称、牌匾书写,园林景观、名山大川巨幅题字及地书书写等等。书体从单一使用正书,发展到使用行草书。
创作榜书大字,或站立,或蹲着,或坐着,要做到松肩、离臂。字大数尺,伸臂肘以代管 ,奋身历气。字大寻丈,身手所不能为,则若持帚为之。
榜书字大盈尺,在选择工具上有所取舍。康南海曰:”笔毫当选极长……字过数尺,非笔所能书,持碎布以代毫,伸臂肘以代管……若拓至寻丈……或谓持帚为之”;纸必当用熟宣为好;饱蘸浓墨淋漓。“真所谓非精笔佳纸,晴天爽气不能为书”康南海云。
关于“执笔”,康南海曰:“榜书,操笔亦与小字异,韩方明所谓:「摄笔以五指垂下,捻笔作书」”。古人又有“握管法”,即用手紧握笔杆,利用肘、腕、臂、腰之力书写。此二法不同于陆希声的“五指执笔法”。
站着、蹲着、坐着写大字执笔方法不尽相同,但应符合执笔之要领。写大字,执笔要低,指实掌虚。现在流行的”地书”书写,需用全身之力,以巨大工具进行创作。
如元代书家陈绎在《翰林要诀》中说:“悬腕以书大字“,”悬腕则笔势无限,否则拘而难运”。写大字当悬腕为之。运笔腕活,讲究“起、行、收”。万毫齐力,或含毫裹锋,或平铺,力求线条迟涩,老辣。
作榜书大字讲究气势。康南海曰:“若举石臼,面不失容,则非其任矣”,即是摄人魂魄,荡人心胸。榜书不是简单的放大书写小字,结体要变化于小字,要大气、雄浑、肃穆、端正。为了体现榜书的动势,笔画不宜太直,太直显得呆板,笔画要曲中求直,古曰“折钗股”。结体做到收放有则,疏密有致。密者疏之,求细求轻灵;疏者壮之,求粗求壮。结字无外乎平正和奇側,也就是”正”和”变”。明代李淳曰:“方端匀称为贵,偏斜放肆为忌”。
现以正书加以探讨:
(一)平正
按结体一般规范构成字的面貌,追求的是对称、均衡、和谐、稳妥的结体,表现的是安定、庄严、端正之美,动感蕴于静稳之中,体现一种中和的美。原则是,中正以立体、匀称以求美、平衡以求静、大小求和谐。同时亦分方笔圆笔。
(二)奇側
如果一味以“正”为贵,就会造成程式化。有“正”的一面,还有否定“正”的“变”的一面。即,打破原有的平衡,组成新的平衡。在奇中求正;在险中求稳;在变化中求统一。
首先,结体之变是对线条作的不同的处理,直线、弧线、曲线、折线,因势利导,夸张或抑制。产生不同的效果。其次,寻求笔势的变化。字有“势”,笔也有“势”,字势决定着每一画的笔势,反过来笔势影响着字势,此二者相互依存。再次,局部的处理必须服从整体要求,形成一种“顾盼有情”的呼应关系。处理好“点画之间”、“纵横之间”、“正偏之间”、“大疏大密”、“错落移位”等关系。
以拙作示之求贤,恳求教正!
辛丑夏日德州孙强谨识于不息斋
参考书目:
1.《明清书论集—广艺舟双楫》(崔尔平选编点校),康有为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2.《书法结体研究》,王颂余 傅以新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
人物评价
我结识的孙强
文/章巧贞(原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书记、副主任)
山东孙强,书斋号不息斋。工作之余,工文善诗,尤在书法艺术上潜心精研,心无旁鹜,擅长隶书,喜作大字,成绩斐然。笔者因公事与他相遇,当问及他习书有无捷径时,他笑曰:“守望传统经典法书,走最艰难的路。”
笑谈背后是他深深的体悟,亦是他多年来致力于书道的真实写照。他自少年习书,多年来虽有间断却未曾搁笔,近几年更是每日早起晚睡临池不辍。他的体会是:书法艺术的成功,一要靠扎实的笔墨技法;二要靠长期的读书阅世;三要靠独自的悟性禀赋。三者中,笔墨技法可经过艰苦的训练而得,而禀赋悟性除了天赋所赐外,更来自于读书阅世的陶冶和练达。所以,笔墨训练和读书养性二者最为重要,然后通过体察参悟,厚积薄发,从而达到自己所追求的高度。
孙强眼光很高,对自己要求甚严。坚持尊重传统,取法高古,力求书法的线条、结构、笔墨、用意、布局中求真求善求美。其书法都由唐楷入手,上溯秦篆汉隶,在广泛研习临摹古人法帖中,用心吸收营养,化为自己的线条、笔意、神采。他为自己定的目标是:学一家为骨骼,化百家人血肉,成自家之风神。他擅长行书、隶书、楷书。行书取法“二王”,融会米芾笔意,意韵恬淡从容,线条刚柔相济;隶书得益了曹全、张迁、礼器碑,隽永厚重,刚健清新中隐隐透出雅拙之味。
在临摹古人法帖中,他极力反对那些不假思索,照抄古人法帖的行为,他认为临帖不是抄帖,临古人法帖为的是吸取营养从而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形似之外更求神似,于是他有习书“三阶段”之说:即学习临摹阶段,体会感悟阶段,通变创新阶段。因此他临摹古帖,总是先阅读、体悟、研究,从起笔、运笔、收笔、线条、结构等呼应关系中寻求书法线条的变化节奏,用笔点墨的浓淡枯润,感受书家的心态性情,体悟当时的文化意韵。他认为任何一种书体出现的成因都有其社会的、哲学的、美学的背景。在多年的书法艺术实践中,他认为从古人那是吸收得越多、体会感悟得越深,形成自己风格的可能性就越大,是为通变。但是,能否真正通变成为自己的艺术风格,还得益于书者的经历、学养、胸怀和性情等综合因素,因此在艰苦的笔墨训练之外还有一个读书养性的问题。
他出生农村,质朴的性格中隐藏着一种艰难生活造就的坚强和执著,多年来的职场历练又给予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他性情淡泊,身在红尘行走,却为自己营造了一方平静的心灵天空,让艺术之翼自由飞翔,读书、研习书法,占据了他全部业余时间,阅历和学养的积淀,这些难得的字外功夫是他书法艺术日臻精到的法宝。
古人评价书法有五气之说,书卷气、庙堂气、江湖气、学究气、工匠气。宗孝祖的书法作品有浓厚的书卷气,这就是和他的艺术追求和人生追求相契合的。他将自己的书法艺术追求定位于“唯美的古典主义”。在创作时,他随性率意,寻找“人书两忘,书道合一”和“以出世的精神,过入世的生活”的状态,把自己的人生理论、审美情趣融入笔墨,化为点画,在线条的空间造型中书写内心丘壑。
孙强的书法作品以隶书为主,兼及行书和楷书。其作品在稳健之中有一种超拔脱俗的意象,平和之中又蕴藉着无限的生命律动,久久观之,那些字仿佛一个个小生命似的呼之欲出,跃跃而动。古人云:“书,心画也。”林语堂先生认为:“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孙强的书法作品也是其心态性灵的外化,他认为书法艺术的线条是个人的真情外露,不能有丝毫的矫饰。平淡天成,真纯自然,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是他的艺术追求,也是他的人生追求。
作品欣赏








工作室牌匾

个人影集







相关推荐
-
-
孙强(书法艺术网)
- 现为: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德州市市直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建集团书法创作基地顾问。擅长隶书、行草及小楷。主攻隶书,喜作大字。
- 最新加入
- 热门tag
-
逸墨书法王维 逸墨书法家作品 逸墨书法家介绍 逸墨书法家简介 逸墨书法家 逸墨书法 西泠拍卖会 西泠周年拍卖 西泠周年春拍 西泠春拍 西泠20周年春拍 牡丹名家杜建平 立体牡丹杜建平 杜建平老师 画家杜建平 杜建平简介 吴三大书法欣赏 吴三大简介 吴三大书法 吴三大书法价格 吴三大书法作品 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刘江 西泠印社名誉社刘江 刘江老师简介 篆刻名家刘江 刘江先生 刘江逝世 钟明善书法有收藏价值吗 钟明善书法作品欣赏 钟明善书法价 钟明善字多少钱一平尺 王西京书画真迹多少钱 王西京字画一平尺多少钱 王西京个人简介 王西京书画价格 王西京仕女图 书法大家卜凤阳 卜凤阳草书 卜凤阳书法作品 草书王卜凤阳 卜凤阳书法 苏研老师简介 画家苏研简介 著名画家苏研 实力画家苏研 北京著名画家雷红震 书法家雷红震 雷红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