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清
艺术简介
姓 名:梁海清
性 别:男
出生日期:1950年
籍 贯:安徽芜湖
笔 名:幽谷耕夫、藏愚公、石林居士
梁海清先生现为中国扇子艺术学会、安徽省书法家协会、芜湖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无为市老年书画联谊会副会长。
他幼承家训,刻苦学习,临摹名帖、拜访名家,受益匪浅,终有收获。其行书端壮秀丽,气势遒劲,筋骨内涵流畅,笔划清朗刚和;作品布势和气韵生动活跃,格调高雅,个性鲜明,深受赏识。其作品被众多机构收藏,多有索取者作为礼品赠送友人。
在建国65周年之际,国家邮政部邮票邮品制作中心曾征集其书法作品,制作个性化邮票和电话卡、明信片,集成《辉煌65周年》中国邮册。
他在拜访书法历史名流后,特撰《追忆拜见清末秀才苏局仙》文章,发表在书法报上,多家报刋转载。这篇文章生动刻画了我国长寿书法家、诗人苏局仙老人写字、吟诗的艺术人生。同时也为广大读者揭示了苏局仙老先生110岁高寿的珍贵秘诀。
现今,梁海清先生已越古稀之年,每日仍坚持笔耕不辍,读帖写字必不可少,从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中吸取精华,充实自己,增加乐趣,广交书友。
诗文欣赏
追忆拜见清末秀才苏局仙
文/梁海清
我至今依然清楚地记得,那是在一九八七年七月二日上午,天下着毛毛细雨,我们一行四人兴致勃勃地来到上海南汇周浦乡牛桥村,登门拜见一位清朝末科(1906年)秀才——苏局仙先生。苏局仙老先生生于一八八二年一月,与鲁迅先生同庚,卒于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享年一百一十岁,是最后一位谢世的清朝秀才。
在朋友的引导下,我们穿过百花盛开的农家小院,直奔老人家的书斋——“水石居”。苏局仙在他儿子苏健候陪伴下正在书斋,老人身着白色老布对襟便装,下穿黑色平布打褶的齐膝短裤,系着白纱编织的裤腰带,腰带两端齐垂膝下,脚穿黑色圆口布鞋。老人家个头不高,戴着一副老花眼镜,十分慈祥和善。虽已是一百零五岁的高龄,却并无龙钟老态。苏局仙端坐在已是半旧的藤椅上,面对临窗的书案,手提放大镜,借着窗口射进的光线,十分认真地阅读大概是刚刚收到的信函。
苏老翁书房的四壁挂满当代名流和书法大家所赠的书法条幅。书房的正中央摆着一张长方形且古色古香的书案,其表面磨得光亮,仿佛见证着老人家耕耘的勤奋历史,老人家与我国著名书法家、诗人孙墨佛齐名,被誉为“南仙北佛”。案上堆满文房四宝和一些杂物,墙边立着一个大书架,较整齐地摆列着多种书籍。其中一个精致的书箱上以正楷所书“资治通鉴”四字。看来老人家真的是善读史书,博古通今。紧挨书架的墙边有一张四人座沙发,我们这些慕名而来的客人均坐在上面,与苏健侯老人攀谈起来。我信口问到:“苏老伯,您老多大年纪了?”当时苏健侯老伯也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但他却答道:“我还小,八十岁不到。”当初我是一个三十七岁的年青人,按年龄,苏健侯老伯是我的祖辈了。我明白了一个简单道理: 他是因在自己高寿的父亲面前才如此幽默戏称“我还小”的。
陪同我去拜访的除我表弟朱庆生外,还有两位朋友,一位是一家报社记者徐曙光,另一位是摄影师金佩政。
本文作者梁海清与苏局仙老先生合影
我们与苏健侯老伯交谈得很投机、热烈,主要话题是围绕苏氏家族。苏健侯老伯看来不太健谈,但很热情,地地道道的上海话,我似懂非懂,徐、金二位不时用普通话“翻译”。交谈中我提出同来者与苏老伯合影留念,经应允后,但苏健侯老伯一再谦让不居中位。当我再次要求与苏局仙老人留影,经苏健侯老伯禀报,苏局仙老人家欣然同意,马上放下手中的信件和放大镜,慢慢立起身来。我喜出望外,迅速上前将老人坐的藤椅挪开,重新放好。再扶老人家坐下,并搬来旁边的一张太师椅,紧挨在苏局仙老人身旁。镁光灯一闪,金佩政先生为我与苏局仙老人定格了一张极其珍贵的合影。
苏老翁长寿秘诀不仅是长期习书,同时他还在生活上注意调理,据苏局仙老人讲,他“基本吃素,早睡早起,劳逸结合,心情舒畅,有病调养,尽少吃药,生活有序,不慌不忙,饭后百步,寄情翰墨”。他把写字当作一种体育锻炼,运腕时还要配合呼吸。先生平生遇到苦难和艰辛真不少,但从不悲观,每当遇到不愉快的事,一般会采取三招对付:一是丢开,二是找小朋友玩,三是照照镜子,烦恼自然也即之烟消云散。他以苍劲有力、琅琅上口的长寿三字经表明“人长寿,并不难,要早起,须早眠、戒烟酒,忌暴食,饥即食,倦即眠,休烦恼,抱乐观”的科学健身道理。
苏局仙老先生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分会名誉理事、上海市文史馆馆员。据说他的家族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后裔,难怪透着一脉儒雅之气。他在少年时代即刻苦临池习字,临摹唐人碑帖,耄耋之年又转练王羲之《兰亭集序》,人们赞称先生之书法“苍老中含秀润,质朴中有俊雅,古朴遒劲,生动有姿,法度严谨;既深得欧颜之精髓,又富涵王书之形神,可谓博采众长,独辟蹊径,深谙书道,功老道成”。
一九八O年,时年九十八岁高龄的苏局仙老依然雄风不减当年,仍能一气呵成《兰亭集序》,其作“飞逸夺秀,翩翩欲仙,字字如珠如玑,流光溢彩”,这也显示了他非凡的书法造诣和深厚的艺术功底,此后,书坛“百岁状元”的美誉传遍海内外。
苏局仙老先生不仅是名扬海内外的书坛巨匠,还是一位“高产”诗人。每日濡墨、赋诗作词习以为常,即使在病中仍寻章觅句,由其子苏健侯笔录,晚年集成《病榻余吟》,据说他一生赋诗作词万余首,题材广泛、情真意切,在这些诗的海洋中,有很多诗篇体现这位历经漫长历史时期的老人热爱新社会、控诉旧世界、赞美新生活的高尚思想境界。例举诗云:“半夜惊雷雨,今年第一声,花飞三月暮,日暖几时晴;水长秧苗绿,风来麦浪轻,田家犹未厌,沟浍望皆盈。”绘声绘色地勾画出了春天的农事景象。又云:“早稻金黄熟,催收未许迟,新秧继插土,脱粒夜眠时。”它深刻地表现乡村一派丰收繁忙的图景,洋溢着甜美的乡土气息。像这样一位历经五个历史时期的末科秀才,思想之新亦属罕见。
苏建侯老伯告诉我们,上海市历届市委政府领导对老人家均十分尊重和关怀,几乎每逢新春佳节都登门看望,为老人家祝寿拜年。为使老人家偶尔出行方便,政府出资特意铺修一条道路通向牛桥村,路面虽不宽广,恰十分平坦,被人们称之为“苏堤”。
苏局仙老人的书法和诗词吸引着无数读者。我这次有幸拜见老先生,使我终生难以忘怀。说心里话,藏在心中的一个最大愿望,就是渴望得到老人家的墨宝,但难以启齿,最后我终于鼓足了勇气斗胆索要。真没想到老人家欣然同意我的心愿,由于当天阴雨光线较暗,书写不宜,未能获得。苏健侯老伯答应“写好寄去”。果然在我返家不到两周时收到苏局仙老先生亲书条幅“前事不忘后事师 海清先生雅正 南汇百五岁苏局仙”。
笔者喜得前清秀才苏局仙老先生亲书墨宝,感到十分荣幸,一直珍藏,视为传家之宝。让苏老翁的儒雅灵气和遐福,一代又一代地永远传下去!
古稀感怀
文/梁海清
我们每天都伴随着太阳、月亮和星星,忙忙碌碌地度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春天,大地苏醒,百花争艳,花香鸟语,气象万千;夏天,骄阳似火,雨露滋润,禾苗繁生,谷物飘香;秋天,细雨绵绵,柔风送爽,金色原野,硕果累累;冬天,皑皑白雪,冰封万里,银装素裹,风光无限。
我十分热恋美好四季景象,享受艳阳和煦的白日,静静休度在繁星似锦的夜晚,沉浸在大自然赏赐的美妙时光里。
转眼我己越古稀之年了,七十四个春夏秋冬,二万七千个日日夜夜,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流逝的岁月不再复返,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青少时代,苦度三年饥荒,尝遍野生植物的茎叶,吞食河塘野草和谷物糠麸度命。在这苦难的日子里,勤劳善良的父母双亲,好比是荒漠中的一棵参天大树紧靠一起,护佑我们一群年幼的兄弟姐妹,为我们避风雨防暑热,他们忍饥挨寒,使我们没有一人“掉队”,至今我们个个健在!
凡经饥荒者,才懂得粮食是保障人的生命的主要物质,所以我们这代人十分珍爱粮食,反对铺张浪费,拥护提倡餐桌“光盘”,剩菜饭“打包”的良好风气。
年轻时期,经历“文革”使我们多数人虚度年华,荒废了学业,糜费了人生的黄金岁月,难能健康成长,心灵受到创伤。
青壮年代,有吃苦耐劳的耕田经历,后又有幸参加工作,成为才薄智浅的“政工干部”。因受家庭生活影响,急于工作调动,失去了难得的“进步”机遇,辜负领导的有心栽培。
花甲未到,提前退休。很有幸沐浴改革开放的阳光,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物质生活条件提高。老俩口的养老金虽不丰足,但衣食无忧;生灾作祸有医保;家居闹市,闹中有静,虽不宽敞,阳光充沛,花果满后院,子孙分居,足够休养生聚;周边公交四通八达,高铁站近在身边,出行旅游,十分方便。可谓是: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我时而追忆那已逝去日子,心灵深处始终难以平静。平生所遇,有幸福和悲伤,有愉悦和烦恼,有收获和贬损,有欣慰和自责,有自谅和忏悔,有憧憬和荒凉……。尽管有如此复杂的心境,但仍眷恋那青春时代的朝气和自然有趣情景的生活片段,仿佛那一切都是刚刚发生。
人生一世,所遇和相处者不不计其数,实在的朋友虽不多,但也不亚于亲兄弟。令我欣慰的是,我有广泛众多的朋友,他们是德高望众的老者,平易近人的老干部,文化领域里的知识分子,书画爱好者和著名的书法家,守护人们身体健康的白衣天使,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成功的企业家,普通的市民和邻居,旧同事和同窗同校的老学友,还有我经常与他们逗笑的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他们为我晚年生活添加了无穷的乐趣,是精神支柱!每当我遇到艰难之事,曾得到他们的倾力相助。我非常感激,一辈子难忘他们的恩德,他们是我最可敬的人!
在处人处事方面,我一贯谨小慎微,不拘小节,赢得多人的好感和信任。但也有极个别人,也许是做个什么芝麻小官,而自以为是,好象对我有点歧视,或许某方面有嫉妒而表现出来的现象,但绝非构成威胁,对此我一律不计较,一笑了之。
如今,我深刻理解,世上没有永远不老和长寿的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古今中外,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庶民百姓;无论是高明智者,还是愚昧人群;无论是善良之人,还是作恶歹徒,都不可避免死亡,古话说得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作为古稀者,我要百倍努力,珍爱后生岁月的每一天,为活得健康,活得开心,活得尊严,拟定《自规》如下:
处人须真诚,守住善良心;
珍爱新老友,友谊赛黄金;
遇事得冷静,三思而后行;
冒失有害已,言行必严谨;
清心度岁月,非良要改进;
掌控冷和暖,四季保安平;
炎暑少出行,活动随心境;
游览近处景,爬山涉水禁;
雪冬自保暖,不让寒气侵;
烧酒尽少饮,适量食荤腥;
蔬菜素汤好,甘露伴后生;
闲事皆不管,琐事少烦心;
不争长与短,忍让静养神;
忘却昔日怨,恩人嘱子孙;
对人要体谅,互帮友谊深;
有空写写字,快乐又文明;
偶尔上上网,与友广聊情;
中午稍休息,晚上九点眠;
睡足八小时,晨起有精神;
出门散散步,活动健健身。
(海晏河清)
历经文革幸见毛主席 文/梁海清
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曾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史无前例的群众运动,号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
起因是对著名史学家吴晗所著的《海瑞罢官》进行评判,这本是学术界的是与非的争论,后来得到毛泽东主席的支持。正是这根导火线,演变成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后来愈演愈烈,长达十年之久。除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外,还搞乱了人们的思想,更践踏了人们传统的道德观念。
1966年下半年,全国各地、各个领域正式形成了文革的开端,“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号声如雷震耳,陡生的派性,相互以文相攻,以“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罪名强加所谓“走资派”;造反派极力标榜自己是革命行动。后由文斗转为武斗,规模之广,命案屡见不鲜。多数领导干部被贬之为“资产阶级当权派”,群起而攻之,以戴高帽、挂纸条、口含稻草等五花八门的形式,极力丑化“走资派”;学校停课闹革命,学生佩戴红袖章,挥舞“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打着造反派旗帜,是当年最突出最活跃最常见的社会现象,也是 “革命行动”最旺盛的有生力量;工厂停工,“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旗号响亮,停工停产出门造反,批斗“走资派”一场又一场;少数人和社会渣滓相互混进行“打砸抢”;连为数不多的农民,不甘“落后”,积极效仿,弃田“闹革命”,造成农田轻度荒芜,粮食总产下降;连公检法机关遭受冲击,几乎被造反派夺权而瘫痪……
这些年无处不见的红旗、红袖章、红宝书似是巨浪,形成了一片波澜壮阔的红色海洋。大字报是一种相互攻击和斗争的有力武器,到处可见,一层又一层。当年的红纸白纸和毛笔、墨汁供不应求。游行示威的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闹得勤劳善良的人们不知所措,晕头转向。
这一年,全国各大中专、中学都成立了文化大革命小组,自发组成学生串联队伍,打着造反派的旗帜,高声朗诵《毛主席语录》成为时尚,狂呼“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口号响彻大地。红卫兵成群结队涌向全国各大中等城市,称是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传经送宝”,各地都设立红卫兵接待站,免费住宿吃饭,行动畅通无阻。
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科技中心,是党中央的所在地,人民领袖毛泽东主席居住中南海,亲自指导部署全国文化大革命的步骤。当年对毛主席的话称是“最高指示”,一张《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推进了文革进程:
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和人民日报评论员的评论,写的何等好啊!请同志们重读一遍这张大字报和这个评论。可是在50多天里,从中央到地方的某些领导同志,却反其道而行之,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上,实行资产阶级专政,把无产阶级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打下去。
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围剿革命派,压制不同意见,实行白色恐怖,自以为得意,长资产阶级威风,灭无产阶级志气。又何其毒也!联系到1962年的右倾和1964年行左而实右的错误倾向,岂不是可以发人警醒吗?
毛泽东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他老人家的知识渊博,智慧超人,才华无比,功高至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巨大!人民无限的热爱他、崇拜他。他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达到最高峰。艺术家们以动人的词曲歌颂他,以挺拔优美的舞姿敬仰他。他的话“一句顶一万句”,这张《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成为更加深入进行文化大革命的依据和强大推动力。
这期间,毛主席洞察到文革有动乱的风向,他力挽狂澜,发出了:要文斗不要武斗;学校要复课闹革命;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同时采取各种措施保护部分老干部,从而逐步扭转了混乱局面。
当年的文革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新生事物,从表面现象看,说是“十年浩劫”,无可非议。这场运动毛主席是为防修反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只因老人家年事已高,被人利用错误地领导和发动文革。但也不排除毛主席当年还有什么宏图战略。他老人家一贯高瞻远瞩,国家有难,他运筹帷幄、料事精准、用兵如神。赶走日寇,击败美帝推翻旧制,建立新中国,成为人民爱戴的领袖。假设不发生文革,中国究竟是什么样状况,谁也说不清。
1966年秋末,巢湖地区根据中央文件精神按10%的比例选派学生代表,组织巢湖地区革命师生赴京参观团,赴京学习首都文革经验。
当年笔者16岁,正在无为县仓头初中读书,有幸被选为赴京代表之一。10月10日,无为县300余名师生代表在无为第一中学集训一周后,由当年无为县副县长李政率领,随同巢湖地区革命师生赴京参观团,自巢湖车站乘列车,车上非常拥挤,行李货架、座椅靠背和列车厕所里都被占用;造成吃饭、喝水、大小便都十分困难,在蚌埠火车站列车受阻,停靠了一天一夜。后经三天三夜的艰难行程才到达首都北京永定门车站下车,此时已是凌晨时刻,北风呼啸,寒气逼人,我们虽是年轻人但都被冻的瑟瑟发抖,待到天亮,我们被接送至北京南郊东高地接待站,吃在第七工业机械部的七0四大饭堂,住在有管道暖气设备的临时简易陋室。凭《赴京代表证》领取免费北京市《公交乘车证》,在北京市内几乎通行无阻。我们每天三五成群,到处游逛,如饥似渴地欣赏首都风貌,雄伟的天安门广场是人们向往的地方,天安门城楼是人们心目中的圣地,争先恐后地留影纪念。
11月26日清晨,在东高地驻地领队解放军突然吹哨,大声呼喊:同学们,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接见我们的日子。请大家立即起床,就餐后集中上车。
在我们住宿附近,停靠无数辆外形式样一致的大客车。我们按临时军事编制列队,各班红卫兵一律服从解放军统一指挥行动。乘车前,相互检查,主动交出有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物品,如小刀钢笔等,统交给解放军暂代保管,然后迅速列队依次上车。车至前门附近的停车场,下车再列队。顺从现场“总指挥”和“指挥”手势,沿西长安街向前行。边走边停,时快时慢,场面是人山人海。临近中午,我们边走边吃食堂发给每人两个大馍和咸榨菜,继续朝着民族文化宫方向缓慢移动,大约在十二点钟左右,我们才到达所指定的民族文化宫附近,就地停下来。前排有三排解放军战士,我们在后,并胳膊套住胳膊,盘地而坐。
这天是毛主席第八次接见红卫兵,天气晴朗,温和的阳光普射大地,喜气洋洋,人声沸腾。宽阔的西长安街彩旗横跨上空,迎风飘扬。高音喇叭轮流不停播放革命歌曲和《毛主席语录》歌。一上午确实劳累,但大家都很兴奋不已!急切盼望毛主席接见的幸福时刻到来,仍在一遍又一遍的齐声朗读《毛主席语录》。
大约在两点三十分左右,高音喇叭突然传出《东方红》的乐曲。不一会功夫。军摩车队整齐开道前行,多辆军车紧随,中央新闻制片厂专车在列;毛主席乘坐的敞篷汽车,缓缓地来到我们的面前。毛主席身着草绿色军大衣直立车上,左手扶栏,右手不停举起;时年七十三岁的老人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不停地向大街两边受阅者频频挥手,我们都睁大眼睛,全神贯注仰视伟人。此时我们顿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忘却自我和时空,情不自禁手持《毛主席语录》,有节奏、连续不断的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
毛主席的检阅车离我们远去了,我们才转头观仰其他中央首长林彪、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双眼被幸福的热泪模糊了。几乎失去视觉功能,但心情异常激动。
1966年11月26日这一天,是我们最荣幸的日子,时至今日,虽已过去57年了,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深刻脑海,历历在目,我经常回味此情此景,沉浸在无限幸福之中。
后来我曾数次去北京,每次去京第一愿望就是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老人家静静地仰卧在水晶棺里,他那高大的身躯和气质非凡的容颜,仍显得雄伟和慈祥,令我肃然起敬。此刻,我悲喜交集的心情难以平静……。
前些年,我与朋友专程去韶山,带着崇敬之心参观了毛主席故居和韶山广场,大家都恭恭敬敬地给毛主席塑像深深鞠躬,并敬献花篮,以表缅怀之情。
毛主席的逝世,距今也已47年,他老人家亲手缔造的共和国,从站起来到强起来,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应饮水思源,永世不忘。我们时刻想念毛主席,怀念毛主席,衷心祝愿他老人家在九泉之下安宁!
今年是毛主席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日,值此之际,特撰此文以示敬仰和怀念我们心中永远不落的红太阳。
(海晏河清)
作品欣赏
联系电话:13865414196
相关推荐
-
-
梁海清
- 最新加入
- 热门tag
-
逸墨书法王维 逸墨书法家作品 逸墨书法家介绍 逸墨书法家简介 逸墨书法家 逸墨书法 西泠拍卖会 西泠周年拍卖 西泠周年春拍 西泠春拍 西泠20周年春拍 牡丹名家杜建平 立体牡丹杜建平 杜建平老师 画家杜建平 杜建平简介 吴三大书法欣赏 吴三大简介 吴三大书法 吴三大书法价格 吴三大书法作品 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刘江 西泠印社名誉社刘江 刘江老师简介 篆刻名家刘江 刘江先生 刘江逝世 钟明善书法有收藏价值吗 钟明善书法作品欣赏 钟明善书法价 钟明善字多少钱一平尺 王西京书画真迹多少钱 王西京字画一平尺多少钱 王西京个人简介 王西京书画价格 王西京仕女图 书法大家卜凤阳 卜凤阳草书 卜凤阳书法作品 草书王卜凤阳 卜凤阳书法 苏研老师简介 画家苏研简介 著名画家苏研 实力画家苏研 北京著名画家雷红震 书法家雷红震 雷红震